汪元量(1241~1317年后)南宋末文天祥于狱中。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(1288)出家为道士,获南归,次年抵钱塘。后往来江西、湖北、四川等地,终老湖山。诗多纪国亡前后事,时人比之杜甫,有“诗史”之目,有《水云集》、《湖山类稿》。
生平
 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。年轻时,因精于弹琴作画、写诗填词,“以词章给事宫掖”,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,侍谢太后(理宗之后)和王昭仪(度宗之嫔),并与柴望(著有《秋堂集》)、马廷鸾(著有《碧梧玩芳集》)等有交往。 
德祐二年(1276)宋廷降元,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。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太皇太后北行,“杭州万里到幽州”,亲眼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,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、燕京生活,由此写下了《醉歌》、《越州歌》、《湖州歌》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,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,以补史书之不足。
文天祥兵败被执,囚于大都,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。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,成《胡笳十八拍》,并为元量作品作序。汪元量写了《妾薄命呈文山道人》、《生挽文丞相》等诗,勉励文天祥尽节。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,他又作了《孚丘道人招魂歌》九首,形式模仿杜甫的《同谷七歌》,为文天祥招魂。
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,期间常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,并以琴名于大都,受到元主的特别恩遇。他还授瀛国公赵显诗书,曾出仕翰林院,奉命降香。至元二十五年(1288)以后,太皇太后、王昭仪仙逝,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,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,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,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太祖请求南归,至元二十五年(1288)终得黄冠归,自号水云子。南归后,他组诗社,过潇湘,入蜀川,访旧友,后于钱塘筑“湖山隐处”,自称“野水闲云一钓蓑”。据传他行踪飘忽,被时人称为“神仙”,终老山水。
- 糖多令·吴江中秋
 - 传言玉女·钱塘元夕
 - 水龙吟·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
 - 汪元量的词集
 - 卜算子(河南送妓移居河西)
 - 长相思(越上寄雪江)
 - 传言玉女(钱塘元夕)
 - 洞仙歌(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)
 - 凤鸾双舞
 - 汉宫春(春苑赏牡丹)
 - 好事近(浙江楼闻笛)
 - 金人捧露盘(越州越王台)
 - 锦瑟清商引
 - 六州歌头(江都)
 - 满江红(和王昭仪韵)
 - 满江红(吴江秋夜)
 - 满江红(吴山)
 - 婆罗门引(四有八日谢太后庆七十)
 - 琴调相思引(越上赏花)
 - 人月圆_钱塘江上春
 - 瑞鹧鸪_内家雨宿日
 - 失调名(宫人鼓瑟奏霓裳曲)
 - 水龙吟(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)
 - 太常引(四月初八日庆六十)
 - 望江南(幽州九日)
 - 惜分飞(歌楼别客)
 - 眼儿媚_记得年时赏
 - 瑶花
 - 一翦梅(怀旧)
 - 忆秦娥_风声恶。个
 - 忆秦娥_马萧萧。燕
 - 忆秦娥_如何说。人
 - 忆秦娥_水悠悠。长
 - 忆秦娥_天沉沉。香
 - 忆秦娥_笑盈盈。晓
 - 忆秦娥_雪霏霏。蓟
 - 忆王孙
 - 忆王孙(集句数首,甚婉娩,情至可观)
 - 忆王孙_长安不见使人愁
 - 忆王孙_尘寰财色苦相萦
 - 忆王孙_从初得得便风流
 - 忆王孙_华清宫树不胜秋
 - 忆王孙_离宫别苑草萋萋
 - 忆王孙_茫茫苦海两无边
 - 忆王孙_上阳宫里断肠时
 - 忆王孙_神舟稳驾出沉流
 - 忆王孙_无无无有有无无
 - 忆王孙_五陵无树起秋风
 - 忆王孙_心中无事气神和
 - 忆王孙_修行谁会把心降
 - 忆王孙_鹧鸪飞上越王台
 - 忆王孙_阵前金甲受降时
 - 莺啼序(宫中新进黄莺)
 - 莺啼序(重过金陵)
 - 玉楼春(度宗愍忌长春宫齐醮)
 - 玉楼春(赋双头牡丹)
 - 鹧鸪天_潋滟湖光绿